每日期权,每周期权,到底是谁在负责发行美股期权
在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中,不同到期周期期权合约 是一套精密协作机制的产物。这套机制融合了交易所的创新动力、监管机构的合规审查、清算机构的风险控制,最终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谱系——从传统月度合约、周度合约(Weeklys)到如今火热的零日到期合约(0DTE)。其核心流程可解构为四大关键环节,每一环节均有明确的权责分工与制度约束。

一、交易所:产品设计的核心引擎
美国期权市场的创新源头是各大衍生品交易所,包括芝加哥期权交易所(Cboe)、纳斯达克(NASDAQ)等。它们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度分析,自主设计合约的到期周期、结算方式与行权规则。例如:
- Cboe的“Weeklys”产品线
2005年首次推出周度期权后,持续扩展标的覆盖范围,新增周一、周三、周五到期的超短期合约,以响应零售投资者对灵活对冲工具的需求。 - 标的筛选机制
交易所根据标的流动性(如成交量≥240万股/年)、价格稳定性(≥3美元/股)等指标,决定是否推出新合约。例如,苹果公司因交易活跃,其期权合约多达17个到期日、172个行权价组合,而冷门标的可能仅有数个合约。
设计过程中,交易所需确保新合约与传统月度合约错峰到期,避免流动性碎片化。例如,周度合约通常避开月度合约的第三个星期五到期日,以分散市场压力。
二、SEC监管备案:合规性的安全阀
交易所完成设计后,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提交规则修正案(Rule Filing),其核心内容包括:
- 到期日安排
明确合约的到期频率(日度/周度/月度)及具体日期; - 结算机制
区分上午(AM)或下午(PM)结算,例如比特币ETF期权采用PM结算以锚定收盘价; - 行权与风控规则
如美式期权可行权时间、保证金计算方式等。
SEC将修正案发布于《联邦公报》(Federal Register),开启21天公众征求意见期。若无重大争议,SEC批准后修正案生效。2025年2月Cboe关于推出比特币ETF期权的提案即通过此流程获批。这一过程既赋予市场参与监督权,也确保新产品符合《证券交易法》的公平性与透明度要求。
三、OCC清算登记:风险管控的中枢
获得SEC批准后,期权清算公司(OCC) 成为下一关键角色。根据《期权上市程序计划》(Options Listing Procedure Plan, OLPP):
- 分配清算编号
OCC为每个到期日生成唯一清算系列号,确保合约可追踪; - 风险评估与担保金设定
针对不同标的波动率,计算初始保证金(个股期权最高达20%,宽基ETF期权为15%); - 自动化处理
系统实时同步交易所数据,支持当日完成合约注册。
OCC作为中央对手方(CCP) ,承担“买方的卖方、卖方的买方”角色,通过每日盯市(mark-to-market)和动态保证金调整(如Rule 805系列)管理违约风险。例如,0DTE合约在收盘后直接现金结算,避免隔夜风险积累。
四、上线发行:做市商驱动的流动性落地
OCC注册完成后,交易所将合约加载至交易系统(如Cboe Command),此时做市商成为流动性的提供者:
- 分层做市体系
Cboe设置三级做市商(DPM/LMM/MM),要求指定主做市商(DPM) 对99%的合约提供连续报价,普通做市商(MM)仅需覆盖60%; - 差异化竞争策略
交易所通过撮合规则(价格优先vs.比例分配)和收费模式(传统费率vs.返佣制)吸引做市商。
做市商报价后,投资者可通过券商终端交易。以南华期货为例,其美国子公司成为Cboe清算会员后,可直接为客户提供比特币期权等新合约的清算服务,打通了产品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值得强调的是,标的公司(如Apple、Tesla)不参与合约设计,仅承担信息披露义务。整个流程的驱动力源于交易所对市场需求的捕捉,SEC与OCC则分别从合规性、清算安全性角度制衡创新风险,形成“交易所设计—SEC审批—OCC清算”的三角闭环。
美国期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,源于其分工明确、制衡有效的协作生态:交易所充当创新引擎,SEC扮演合规守门人,OCC提供清算基础设施。这一机制既推动周度、零日到期等高频合约的蓬勃发展,又通过保证金分层、每日盯市等工具控制系统性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