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分基于“所有权转移/供给增加”的做空与基于“价格预期”的做空
一、 “真”做空:直接作用于黄金(或其代表物)的供求关系
- 逻辑原理: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,在需求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,增加商品的供给会压低其价格。真正的“卖空”(Short Selling)操作,其经典定义正是如此。
- 机制:
- 借入资产: 做空者首先需要找到愿意借出黄金或黄金ETF的持有者(如大型基金、银行、托管机构)。
- 市场出售: 做空者将借入的黄金或ETF份额在公开市场上按当前市价(或为了加速成交略低于市价)卖出。这一步是关键:它向市场注入了额外的、真实的卖盘供给。
- 等待价格下跌: 做空者期待黄金价格如预期般下跌。
- 低价回购: 当价格跌至目标水平时,做空者在市场上买回同等数量的黄金或ETF份额。
- 归还资产: 将买回的资产归还给贷出方,并支付借贷期间的利息或费用。
- 盈利: 卖出时的价格与回购时价格之差,扣除交易成本和借贷费用,即为做空利润。
- 核心特征: 这种操作直接增加了市场上可供交易的黄金(或ETF)的流通量。无论黄金是实物还是ETF份额,卖出行为本身就是增加了供给压力。如果规模巨大,这种抛售行为本身就可能成为价格下跌的驱动力之一,因为它直接改变了特定时间点上的供需平衡。您提到的“低价倾销”虽然不完全准确(通常是按市价卖出,但大量卖盘会压低成交价),但其意图是指通过增加供给来压低价格。
- 实例:
- 大型基金做空黄金ETF: 像索罗斯基金或其他对冲基金,如果判断黄金价格将大幅下跌,可能会从托管银行借入大量的GLD(SPDR Gold Shares)或IAU(iShares Gold Trust)等黄金ETF份额,然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公开市场卖出。这会直接增加GLD或IAU的卖盘压力,导致ETF价格下跌,并通过ETF的申购赎回机制间接影响到实物黄金的需求(当ETF大幅折价时,授权参与人可能赎回ETF换取实物黄金去市场上卖,反之亦然,但做空ETF主要是增加ETF份额的供给)。
- (较少见但理论上存在)实物黄金借贷卖空: 理论上,大型交易商或银行可以从中央银行或其他持有者那里借入实物金条,然后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(LBMA)等场外市场或期货交易所(通过交割)卖出。这直接增加了实物黄金的供给。不过,由于实物黄金的运输、存储、验证成本高,以及借贷市场不如证券市场发达,纯粹的实物黄金借贷卖空对普通投资者或大多数机构来说不常见,更多是在银行间或大型交易商层面进行。
二、 “假”做空:主要作用于价格预期与风险管理,间接影响供求
- 逻辑原理: 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主要由标的资产价格、行权价、到期时间、波动率和无风险利率等因素决定。交易衍生品本质上是在交易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和风险。
- 机制:
- 购买看跌期权(Buy Put): 支付权利金,获得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特定价格(行权价)卖出黄金(或黄金期货/ETF)的权利。如果金价跌破行权价,期权价值上升,投资者可通过卖出期权或行权(若为实物交割或现金结算)获利。这是一种有限风险、潜在收益较大的看跌策略。投资者并未实际卖出黄金,只是购买了一个“看跌”的保险或投机工具。
- 卖出看涨期权(Sell Call): 收取权利金,承担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特定价格被要求卖出黄金(或黄金期货/ETF)的义务。如果金价保持在行权价以下,期权到期作废,投资者赚取全部权利金。这是一种有限收益、潜在风险(理论上)无限的策略,认为价格不会大涨(隐含了看跌或看平的预期)。投资者同样没有主动卖出黄金,只是承担了一个潜在的卖出义务。
- 卖出黄金期货合约: 在期货交易所承诺在未来某个日期以约定价格卖出标准数量的黄金。如果到期前金价下跌,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(平仓)同一合约来对冲,赚取差价;或者,如果进行实物交割,则需在到期时按约定价格卖出黄金(通常需要先准备好黄金)。期货交易是高度杠杆化的,主要反映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。虽然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巨大,能显著影响市场情绪和价格发现,但大部分合约在到期前都会被平仓,并不直接导致等量的实物黄金立即进入市场流通。
- 核心特征: 这些操作主要在金融层面进行,直接影响的是衍生品合约的供求和价格。它们不直接、即时地增加实物黄金或黄金ETF的现货市场供给。它们的盈利模式依赖于价格的实际下跌,而不是通过增加供给来促成价格下跌(虽然大规模的衍生品看空头寸会影响市场情绪,可能引导现货抛售)。可以理解为,这是对“价格下跌”这一结果下注,而非直接参与“导致价格下跌”的供给增加过程。
- 实例:
- 投机者购买黄金期货的看跌期权: 预期美联储加息将打压金价,某投机者在COMEX购买了黄金期货的看跌期权。他支付了一笔权利金,如果金价如期下跌,他将获利。整个过程他不需要接触实物黄金,也不需要借入任何资产。
- 持有黄金者卖出看涨期权(Covered Call): 某长期持有黄金ETF的投资者,认为短期内金价上涨空间有限,于是卖出以该ETF为标的的看涨期权,收取权利金以增强收益。这不是严格意义的做空,而是对已有持仓的一种策略应用,偏中性或微弱看涨/看平。如果是“裸卖空”看涨期权(Naked Call Selling),即在不持有标的资产的情况下卖出看涨期权,则是一种高风险的看跌策略,但同样不直接增加现货供给。
- 对冲基金通过卖出黄金期货建立空头头寸: 预期全球经济放缓将减少黄金需求,某宏观对冲基金在COMEX大量卖出黄金期货合约。这会压低期货价格,并通过套利机制影响现货价格,但基金本身并未立即向市场抛售实物黄金。
逻辑学角度的审视:
- 充分必要条件:
- “增加实际供给”是“压低价格”的充分条件之一(在其他条件不变时),但并非必要条件(价格下跌也可能由需求减少、宏观环境变化等导致)。
- “借入并卖出资产”是“经典卖空”的必要步骤,也是直接增加该资产供给的方式。
- “购买Put”或“卖出Call”是“从价格下跌中获利”的充分方式之一,但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“增加实际供给”。
- 因果关系:
- “真”做空(借入卖出)直接建立了“卖出行为(因) → 增加供给(中间) → 价格下跌(果,预期)”的链条,其操作本身对供给端产生影响。
- “假”做空(衍生品)则是“预期价格下跌(因) → 建立衍生品头寸(行为) → 若价格真的下跌则获利(果)”。它与价格的因果关系更多是“预测”而非“促成”(尽管市场情绪传导和对冲活动会产生间接影响)。